从文化遗存的分布和扩展态势看,洹北商城与殷墟商邑各自有着不同的“生长”过程。洹北商城早、晚期,城址的面积之大,在商文化圈内乃至整个商代都是少见的,都是当时商代遗存最丰富、等级最高的城址,其性质当属商王都无疑。早期遗存的分布在以郭城城墙基槽为边界内。其中城北部的花园庄等地有贵族及普通民居区,在宫城区(这一带或许在早期规划为宫城,但现知宫城区的建筑或在晚期兴建或使用,像F1大型宫殿建筑是否为早期所建,尚不能证明)的范围,在早期有以H8等为代表的遗迹。另外,勘察简报所说郭城城墙的基槽之内槽,可能也是在洹北商城早期开挖的,因为简报所说的外槽、内槽,在东、北、西三面城墙的基槽里都是存在的,在地层上是上层与下层的关系,即年代上必然为早、晚关系;开挖基槽是为了夯填基础以筑城墙,内槽与外槽代表了两次开挖基槽以夯筑城墙的事件,如果内、外槽是一次筑城墙的行为留下的,于理根本说不通。现知外槽开挖于洹北商城晚期,内槽早于外槽,后者可能开挖于早期。到晚期,城内遗存明显增多,重要遗迹如宫城内的F1、F2大型建筑明确在晚期使用,围绕宫殿宫墙也是晚期兴建的,重新开挖了外郭城墙基槽(简报所说的“外槽”)、郭城的部分地段起建了墙体,近年在韩王度还发现有这个时期的铸铜和制骨手工业作坊。另外,不同于早期的是,洹北商城晚期的遗存不限于洹北商城内,城外、传统的殷墟范围内的少数地方也发现有同时期的遗存,时代明确的如小屯的M388,西北岗商王陵区的78BHM1等。
殷墟商邑被公认为晚商时期的都城,一直以来的旧说认为始自商王盘庚所迁的殷,杨锡璋先生等新提出商王盘庚迁于洹北花园庄一带的聚落(此说提出时还没有发现洹北商城的外郭城圈),武丁时中心南迁到洹河之南的小屯一带的新说。关于殷墟商邑的形成(建设)过程,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殷墟商邑的规模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变大的,其中第一期早段主要发现在小屯,另外在洹北的三家庄一带也发现有墓葬;第一期晚段(一般认为是武丁早期)时显著扩大,面积达12平方公里,此后不断扩大,到第四期时范围达到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总计达30平方公里。如果分析近90年来殷墟考古有关遗存可知,第二种观点更具说服力。因为殷墟遗址在第一期晚段(一般认为相当于商王武丁早期)的遗存分布广泛,研究者普遍认为殷墟商邑是从殷墟文化第一期晚段兴盛起来的。在这个阶段,现知殷墟遗址的范围内四处都有殷墟一期晚段的遗存,这种分布态势持续到商末周初,只是各地的遗存越晚越密集。可见殷墟商邑作为王都,从一开始就有较大规模。可以说,殷墟商邑在起建之时有明确的城市规划,只是与洹北商城的规划明显不同。不过细加考索,对殷墟范围内的第一期晚段遗存进一步比较可知,现知晚段偏早的遗存除了见于小屯、苗圃北地等少数地点外,与洹北商城相邻的大司空、豫北纱厂地区则成片分布,晚段偏晚的遗存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向西、向南扩大到传统的殷墟保护区的西部和南部一带。由此推测,在洹北商城晚期某个时候,由于某个或某些原因(有的研究文中推测是失火),商王被迫再次迁离洹北商城,在洹河南的小屯一带另建宫殿,同时强令洹北商城内的普通民众南迁,因此使洹北商城彻底废弃。
综合以上分析,如果单纯从年代早晚关系看,洹北商城与殷墟商邑是先后关系,再结合两者在年代上的紧密衔接关系、遗存的空间分布特点综合考虑,两者间发生了一废一兴的转换。详加考察,可知两个城址的建设过程以及其间的兴废转换的大致情况。洹北商城早、晚期间存在缺环,即缺少洹北商城早期偏晚这样一小段(严格来说,按照考古学的分期标准,洹北商城早、晚期,在整个商文化的年代标尺上各自都相当于一段,这里所说的洹北商城早期偏晚在考古学分期上自然也不能长到一个段的时间)。尽管缺环很短,也可知在洹北商城缺少早期偏晚这个时段,说明商人规划、建设洹北商城不久,人群可能也离开了,也就中断了城市的建设,中断的原因现在难以确知;到洹北晚期时期,商人又迁徙于此,开始了新一轮建设,之后又放弃了洹北商城,又起建了殷墟商邑。
此外,有关两城兴废更替的时间节点耐人寻味,即殷墟商邑到底是哪位商王始建的,还需要推敲。我们知道,洹北商城城内没有晚于洹北商城晚期(殷墟一期早段)以后的遗存,即城市废弃于殷墟一期早段(一般认为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期);殷墟商邑兴起在殷墟第一期晚段(一般认为相当于武丁早期)之时,殷墟一期的早、晚段是紧密衔接的。按照现在对殷墟一期早、晚段与商王王世对应关系的通行认识,从洹北商城外迁、新建殷墟商邑的那个商王,就不可能是盘庚,也不是武丁,只能是武丁之父小乙,而不是前引有观点所指的武丁。当然,现在有关考古学文化上的殷墟各期与王世的对应关系还不是很精确,或许存在误差,不能排除殷墟一期晚段包含武丁早期的可能,若然,则武丁时迁于殷墟商邑也是可能的。总之,这还涉及到殷墟文化的分期及其与商王王世的对应问题,还需要今后进一步探讨。
文章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